8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生命学院施一公和机械工程学院雒建斌两位教授的科研项目荣获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
新闻发布会现场 供图:中科院
施一公教授获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中的生命科学奖,获奖项目是“剪接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
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结构生物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施一公教授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系统阐述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三种模式动物细胞凋亡蛋白酶激活、抑制、再激活及调控的分子机理。施一公教授曾获2010年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2010年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2010年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度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2013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201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7年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的前身是陈嘉庚奖。陈嘉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1988年,陈嘉庚先生的亲属出资设立了陈嘉庚奖,用于奖励对我国科教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并委托中国科学院负责该奖的组织及评审工作。1998年,因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陈嘉庚奖的奖励工作被迫中断。
为继续发扬陈嘉庚先生“科学兴国”精神,奖励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原创性成果,2003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正式注册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并设立陈嘉庚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定位于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2010年,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又设立了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两个奖项评奖标准均突出强调做出“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截至目前,陈嘉庚科学奖共评出35项获奖成果(40位获奖科学家),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共评出26位青年科技人才。
——摘自清华新闻网